近日,习在甘肃省兰州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回答了事关黄河保护治理的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国家发展大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同时,黄河流域作为我国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在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和推动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充分挖掘黄河流域富有特色的绿色生产力,全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因地制宜发展富有黄河流域特色的优势农业,发展壮大体现黄河流域生态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绿色低碳产业聚链成群,促进黄河流域绿色转型有新进展、高水平发展有新成效,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向纵深发展的重要路径。
黄河流域横跨我国东西部地区,上下游各省区之间经济发展极度不均衡。从产业高质量发展看,《黄河流域工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白皮书》表明,沿黄九省区中仅山东、陕西两省的工业发展质量居全国前十位,多数省份工业发展质量排名全国十五位以后,黄河上游规模以上工业公司占比约为23%,而下游占比约为66%,流域内发展不协调、不充分问题突出,且黄河流域还长期存在水资源短缺、资源环境承载力弱等生态环境问题。解决这样一些问题,必须用好黄河流域作为国家重大发展的策略的机遇,依托流域内资源特征,坚持比较优势和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原则,以绿色发展为目标优化黄河流域内产业布局。首先,上游要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培育新经济增长极。黄河上游位于高寒、高海拔地区,黄河50%以上的径流量来自上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极易遭到破坏且恢复难度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是其第一个任务。在做好大保护大修复的基础上,打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培育新能源、文旅等新兴起的产业,实现资源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协同发展。其次,做好中游地区的新型能源开发与利用。黄河流域中游是全国重要的能源、煤化工基地,煤炭产量约占全国的70%,煤化工公司数约占全国的80%,“两高一资”产业分布于沿黄各省市。可探索依托丰富的风光、矿产以及文化资源,强化水资源、碳排放的约束作用,推动能源开发利用绿色化、智能化和全产业链发展,加强科学技术创新,积极培育新能源产业。最后,要因地制宜做好产业绿色转型。黄河下游有着非常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山东、河南两省还是我国粮食主产区,是黄河流域重要的经济和人口集聚区。可探索依托山东、河南等省份的优势产业和典型园区,推动建设一批绿色制造示范项目和绿色产业园区。同时,推动龙头、骨干企业的绿色转型,鼓励支持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构建绿色供应链体系,在产业内形成绿色循环机制。
黄河流域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比例超过1/3,黄河流域的绿色低碳发展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备极其重大意义。随着国际贸易规则变化、碳市场交易扩容在即等低碳相关规则的变化,对碳数据、碳咨询、气候投融资等服务业的需求日益迫切,发展绿色服务业,逐步建立起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评价和认证体系,是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的关键驱动。一是制定绿色服务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行动方案。根据黄河流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特点,有明确的目的性制定黄河流域绿色服务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行动方案,明确重点任务,做好人才教育培训,创新发展机制,培育与沿黄各省制造业低碳转型相关的绿色服务业。二是打造绿色服务业产业集群。沿黄九省区的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较弱,省域之间发展不均衡。通过梳理沿黄九省区服务业发展基础、优势、特点,谋划在山东济南、陕西西安、河南郑州等有发展基础的城市,做好相关产业的建链强链补链工作,打造绿色服务业产业集群。三是建立绿色服务业发展的平台支撑。可依托黄河流域绿色低碳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大会等平台支撑,建立沿黄九省区的绿色服务业发展交流沟通平台,推动黄河流域绿色服务业一体化高水平发展。
绿色技术创新是推动黄河流域实现绿色转型,在保护生态的同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数字中国发展报告》显示,沿黄九省区中山东、四川、陕西、河南四省分别在数字技术创新水平、数字化的经济发展水平、信息技术产业或产业数字化水平等方面跻身全国前十位,表明黄河流域科学技术创新能力逐步增强,产业数字化转型效果明显。但是,沿黄其他省份在科技创新上优势并不明显,黄河流域科技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存在层级分化问题,不利于黄河流域实现全流域的协同治理和高质量发展。为此,一方面,构建黄河流域绿色技术协同创新机制。加强黄河流域各省域间创新互动,强化协同合作,形成中央各部门和黄河流域内各省份之间、行业之间的绿色技术创新统筹协调机制。另一方面,着力培育黄河流域绿色技术创新主体。依托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机遇,围绕节能减排、清洁能源、水资源利用、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绿色发展领域,培育以大中型企业为主、高校和科研机构为辅的绿色技术创新主体,支持建立区域性、专业性绿色技术交易市场,以绿色技术创新为抓手提升全流域的科学技术创新水平,着力推进黄河流域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采取转移支付、生态补偿、东西部互助等方式对黄河流域给予资金支持,出台了《中央财政关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的财税支持方案》,构建了六大财税机制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发展的制度体系,引导黄河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落地生根”,印发了《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提出支持社会资本参与黄河生态保护治理。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发展仍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如何发挥绿色金融对绿色发展的引领撬动作用,需从以下方面着力。一方面,逐渐完备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制定黄河流域绿色金融发展规划,建立黄河流域绿色金融专门金融机构,为黄河流域基础设施建设、绿色低碳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等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多措并举创新绿色金融理财产品。结合黄河流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特点,探索在流域内推广绿色普惠金融模式,支持流域内特色农产品生产绿色化。同时,支持文旅产业、乡村振兴的特色绿色金融理财产品,改善乡村文旅基础设施,提升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的绿色增收能力。(张娟)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一起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怎么样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互联网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教育培训等方面。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有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技术的慢慢的提升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互联网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化的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核心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地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互联网空间,携手构建互联网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马上就要来临。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