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当前位置: 首页 > 欧宝娱乐 > 行业动态

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1月8日 汤飞帆)

时间:2025-04-08 来源:行业动态

  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1月8日 汤飞帆)2025年01月16日 14:53来源:宁波日报[手机看新闻][字号][打印本稿]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学深悟透习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习给祖籍宁波的香港企业家的重要回信精神,坚决落实中央决策、省委部署和市委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紧扣“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高水平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等重大使命,树立大追求、抢抓大机遇、展现大担当,扎实推进“十项重大工程”,加快城市数智化、新能源化、国际化转型,全力以赴稳预期、扩内需、强创新、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推动经济规模和质量迈上新的大台阶、共同富裕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确保“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努力为全国全省大局多作贡献。

  具体要把握以下五方面:一是突出稳进向好。必须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发展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发挥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引导保障支撑作用,抢抓机遇、奋发有为,以“进”的好势头巩固“稳”的好局面,切实扛牢“经济大市勇挑大梁”的政治责任,为向更高目标迈进创造良好条件、奠定扎实基础。二是突出改革攻坚。自觉把改革摆在更突出位置,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形成更多标志性改革成果,破解一批制约高水平发展的深层次瓶颈障碍,推动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加快解决新的“成长的烦恼”。三是突出“三化”转型。着力推动城市数智化、新能源化、国际化转型,因地制宜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不断的提高发展的“含新量”“含金量”“含绿量”,构建面向未来的产业体系、治理模式、都市形态。四是突出共富先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宁波实践,围绕“富民”一体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一体化,促进城乡融合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加快缩小“三大差距”,打造更多共同富裕示范先行标志性成果,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五是突出统筹联动。全力统筹好发展侧与安全侧、政府侧与市场侧、收入侧与支出侧、科研端和产业端、制造端和消费端、要素端和项目端,统筹政策制定和实施全过程,增强政策取向一致性,强化市域统筹、条块联动和部门协同,集中力量出大招、办大事。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建议今年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城镇和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稳步的增长同步;固定资产投资提高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保持全国占比份额;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城镇新增就业2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3.5%以内;能源和环境指标完成省下达的计划目标。

  大力激发政策效应。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一揽子政策,统筹考量经济政策与非经济性政策,迭代升级“8+4”经济政策体系。加强自上而下组织协调,谋划实施“两重”“两新”等牵引性标志性项目,稳步推进平急两用设施建设,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自审自发”试点,更大力度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加强资源要素保障,建设用地供应5.5万亩以上,争取10个以上项目纳入国家用地保障范围,重大产业项目能耗指标应保尽保。高质量编制“十五五”规划,强化全市统一规划体系建设,完善规划全周期管理体系,一体谋划重大工程建设项目、重大平台载体、重大改革政策,力争沪甬跨海通道、甬金高铁、杭甬运河二通道等重点项目纳入国家规划,加大跨区域跨流域跨周期重点项目谋划力度。

  大力释放消费潜力。用足用好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机遇,大力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迭代优化消费券政策,增强消费促发展基础性作用。积极培育新能源、数智等新型消费,完善新能源汽车消费促进政策,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60%,开展数字家庭建设试点。推进“商文旅体展”融合,开展“四明三千里”四季文旅活动,拉长做深“演唱会+”“赛事+”“公园+”产业链,举办演唱会(音乐会)52场以上、展会100场以上,承办国际级国家级体育赛事50场以上。做优首发经济,新引进品牌首店、旗舰店、概念店100家以上。壮大直播电商经济,网络零售额增长6.5%左右。全力发展服务消费,培育银发经济,挖掘农村消费潜力,嵌入式打造社区商业、特色夜市、乡村集市。

  大力提振住房消费。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完善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深化“好房子”建设全国试点,推进高品质住区建设,更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优化商品房销售制度,稳步推进现房销售。积极承接国家城中村改造增量政策,全方面实施房票安置。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盘活存量闲置土地政策,盘活存量用地和商办用房,一体推进存量商品房去化和安置房转化,带动家装、家居消费扩量升级,促进房地产市场回稳向好。

  大力提高投资效益。坚持以项目看发展论英雄,健全全域大招商、全力招大商工作体系,迭代升级“甬招商”数字化平台,组建高水平海外招商团队,推进平台招商、链主招商、基金招商、应用场景招商,办好境内外“投资宁波”活动,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以上,引进市外内资2300亿元。新招引落地10亿元以上先进制造业项目40个以上,亿元以上现代服务业项目120个以上。全力支持企业并购重组、增资扩产,实现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5亿美元以上。迭代优化重点项目“1245”统筹推进机制,优化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加大城市更新、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深入实施“千项万亿”工程,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000亿元,制造业投资提高10%。探索设立产业链集群发展基金,支持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稳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规模质量。积极发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作用,大力推行REITs、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引领民间投资更多投向科学技术创新、基础设施、民生服务等领域,民间投资提高10%。

  一体建强平台载体。大力实施科创平台提能升级行动,推进甬江科创区科教产共同体建设,支持甬江实验室、宁波大学开展教科人一体化改革。加速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为导向的创新联合体,积极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新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全省重点实验室5家以上。优化科学技术创新券服务机制,推动概念验证中心、检验检测中心、中试熟化基地等公共服务平台开放共享,建设市级概念验证中心5家以上,推进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首批国家品质衡量准则实验室尽快落地。推动全省首个国家机动车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尽早投用。扎实建设中国—中东欧国家创新合作研究中心。实施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力争国家科技领军公司实现零的突破,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1万家。

  一体贯通产学研。构建“520”科学技术创新体系,迭代实施“科创甬江2035”重点研发计划100项以上,取得标志性成果20项以上。支持企业主动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组织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部市联动”项目、省市重大联合攻关项目,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增长15%。推动规上工业公司研发活动全覆盖、产业链创新联合体全覆盖、各区(县、市)高新区全覆盖。探索建立“拨转股”等成果转化新模式,推行科技成果“先用后转”,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提高到34%,新增“三首”产品100项以上。深化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扩大博士后校企联合培养机制覆盖面,建设省级以上产教研联合体3个、卓越工程师学院2个、产业工程师学院5个,选派“科技副总”“产业教授”150名。

  一体推进人才育引用留。深化高校“一校一策”办学绩效评价改革,支持宁波大学“双一流”建设,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正式建校,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本科职业大学。建立以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为牵引的学科调整机制,超常布局急需学科,研究生培养规模突破2.4万人。

  完善“通则+专项+定制”政策体系,迭代升级甬江人才工程,持续优化顶尖人才全周期支持机制,柔性使用关键人才,新引育顶尖人才8名。实施博士后“双翻番、三覆盖”专项行动,新增博士1700人以上、新来甬大学生40万人以上,新增高技能人才5万人。推广“海天工厂”“四方联动”产业人才培育模式,培育更多大国工匠。深化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擦亮“宁波五优、人才无忧”服务品牌。

  一体强化要素保障。实施加强基础研究行动和全社会研发投入行动,布局建设基础研究特区、基础研究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力争基础研究投入增长30%,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660亿元。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放大效应,组建百亿级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加大对创投领域支持力度,打造耐心资本,新增签约种子直投初创企业100家左右。完善信贷风险分担补偿机制,构建“股、债、贷、保、担”协同联动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增速快于全部贷款增速。高标准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巩固全国商业机密保护创新试点成效,新增知识产权服务机构3家以上。

  加强链群协同发展。迭代打造“361”产业体系,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推动绿色石化、磁性材料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迈向世界级,加快荣芯半导体(一期)、大榭石化高端新材料等重点项目建设。强化标志性产业链培育,健全“链长+链主+链创”工作机制,争创省级链主5家以上,打造产业链标杆项目30个以上。完善企业梯队培育,力争新增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2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0家。加快质量品牌培育、标准创新引领、质量基础设施布局,力争中国质量奖取得新突破。

  促进新产业新赛道加速发展。聚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之城,推进吉利新能源汽车总部、弗迪电池生产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争创智能网联汽车国家级试点,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增速超40%。培育壮大人形机器人产业,搭建具身智能数据中心和训练测试场,实施人形机器人应用示范工程。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打造海尔施生物医药产业园、康龙化成大分子药物研发平台。加快打造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谋划建设场景促进中心,深入培育低空经济、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规上工业2个百分点。

  深化数实融合发展。前瞻布局创新基础设施,加快构建城市算力网,高性能算力资源达3000P。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垂直领域大模型和智能算法研发应用,打造AI典型应用场景15个以上,支持生成式人工智能试验中心建设,争创国家人工智能制造应用基地。全方面推进“数据要素×”行动,持续推进公共数据和企业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数据交易额达7.5亿元,争创国家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试点。实施规上工业公司数字化改造全覆盖行动,数字化改造二级水平以上企业达到70%左右。实施开源火种计划,打造城市级开源宁波社区。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特色发展。深化国家级服务型制造城市、“两业融合”试点,新增省级服务业领军企业10家,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63%。开展软件名园、名企、名品、名项培育,推进甬江软件产业园建设。深化国家检验测试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浙江)宁波园区建设。新增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10家。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积极争取金融总部资源倾斜,新增社会融资规模6500亿元、贷款5000亿元,引资入甬2400亿元。积极打造保险改革市域示范高地。深化国家货物运输枢纽补链强链试点,建设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提升发展法律、会计、资产评定估计、人力资源等专业服务业。

  推进海洋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实施海洋经济倍增发展九大行动,开工建设浙江(华东)深远海风电母港宁波片区、象山3号海上风电场,加快建设鲑鱼陆基循环水养殖二期、三期等项目,争创省级海洋经济倍增平台2个,深化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建设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建成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宁波片区一期,积极打造海洋科学技术创新联合体。加快航运服务业发展,大力建设高能级航运服务集聚区,创建宁波航运数智化服务平台。

  全力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对标世界银行新评估体系,大力提升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深入推动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加快建设企业综合服务平台,逐步推动行政权力事项下放,持续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提升宁波国际商事法庭运作,推进涉外商事法律“诉仲调”对接机制,深化涉外法务集聚区建设。完善政策直达快享机制,加快落实各项惠企政策,实施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合理降造业综合成本和税费负担。推进市场经营主体分类培育,提升全生命周期服务水平,健全企业破产机制。规范涉企行政检查、行政收费,深化“综合查一次”改革,积极探索“沙盒式监管”“触发式监管”等执法新模式。持续用好“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机制,健全为企服务协同机制,滚动制定实施惠企实事清单,努力做到服务最优、成本最低、效率最高,让各类主体放心投资、专心创业、安心经营!

  赋能民营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全面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有效平等保护非公有制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切实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深入开展招投标、行政性垄断等专项治理行动,完善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市级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落实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持续扩面优化无还本续贷政策。制造业中长期、普惠小微、涉农等贷款增速快于全部贷款增速,新发放民营企业贷款占新发放企业类贷款比重不低于50%。完善企业信用合规、修复和异议处理机制,建立企业涉诉信息澄清机制,深化重点产业预防性合规体系建设。深入实施“甬商青蓝接力”工程。不断提升个体工商户稳定经营能力。

  深化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试点。以全域整治高质量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推进小浃江、翠屏山东门户、象山港等片区跨区域整治开发,完成首批全域整治试点示范片区阶段性验收。稳步推进“多田套合”农用地布局优化,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0万亩,新增粮食生产功能区储备区8.2万亩,完成“十四五”期间31万亩永农集中连片整治任务。高水平推进“2070”工业集聚区建设,深化低效工业区块“万亩提升”,推进工业上楼“百万增容”,打造一批高端化绿色化特色化产业园区。完善工业“标准地”机制,健全建设用地二级市场体系。建立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指标配置同重大项目重大片区协调机制。争取全国农村承包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试点,新增激活利用闲置农房2000宗以上。

  加快城市新能源化转型。完善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体系,落实政府绿色采购政策,积极促进绿色消费,完善建筑装修和城市生活垃圾循环利用体系。有序推动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探索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碳评价机制。积极培育碳核查、碳认证服务机构,推进“蓝色循环”省级试点。在交通物流、机械装备等领域全面推广新能源,实现城市公交车新能源化全覆盖,加快氢能在城市物流、港区重卡等场景应用,争取低碳循环零部件应用专项车险试点。培育绿色建筑等新增长点,推动宁波枢纽片区、甬江科创区等重点区域建设超低(近零)能耗建筑、绿色生态城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谋划打造海上能源岛,新能源装机容量增长10%、发电量增长8%。

  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健全国资国企投资基金高效管理体系,完善尽职免责机制,打造一批功能复合、各有侧重、协同发展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发挥好国资国企基金“以投带引”作用,确保国资基金80%以上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引领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深入开展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直接股权投资试点,直接投资及撬动多元化金融资源规模500亿元。深化“三江汇海”混改重点支持计划,鼓励民营公司参与国企改制重组,对混改企业实施差异化监管。争取区域综改扩围,深化市、区(县、市)两级国资国企协同联动,探索建立国企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

  建设世界一流强港战略枢纽。落实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开展杭州湾港区开发建设研究,开工建设梅山港区滚装码头二期、镇海港区24—26号液体化工泊位工程,持续推动梅山港口基础设施、大榭港区集装箱码头二期、铁路北仑支线复线、梅山铁路专用线、“两场一仓一中心”等项目建设。实施新一轮集装箱海铁联运扶持政策,力争海铁联运超200万标箱。办好海丝港口合作论坛,宁波舟山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争七保八”。加快宁波枢纽建设。拓展加密宁波空港国际航线航点,全力发展航空货邮。投用宁海通用机场。深化智慧口岸建设。

  建设高能级跨境电子商务国际枢纽。加力推动跨境电子商务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创新“直播+平台+跨境电子商务”融合模式,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带”培育工程,提升“一站两仓”服务能级,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保持全省占比份额。迭代实施外贸“千团万企”行动,办好“甬通全球”境外系列展、海外宁波周等活动,扩大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覆盖面,更大力度开拓新兴市场。扩大重要行业和重点供应链出口,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绿色贸易,争创国家服务贸易国际合作地方示范区、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服务贸易占比提升至8%。深化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累计培育省级“领跑者”企业247家。

  建设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推进“储运工贸服数”全链条发展,建成中国(梅山)国际冷链供应链平台二期,谋划建设国际有色金属交易中心。争取国际船舶登记等试点,开展设立地下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等首创性、集成式探索。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进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和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积极谋划争取跨境数据流动、服务业扩大开放等试点,发展“保税+维修”业务。深入开展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深化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高水平办好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推进新一轮开发区(园区)整合优化,研究探索重塑综合保税区运行管理机制。

  深化区域协同合作。深度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加快融入上海大都市圈,高质量唱好杭甬“双城记”,快速推进甬舟甬台甬绍一体化合作先行区规划建设,提高宁波都市圈建设水平。深化甬港合作,谋划布局科教合作示范区。提升宁波综合交通枢纽能级和区域影响力,完善多向联通、多式联运、客货分离的集疏运网络。加快构建“1小时交通圈”,开工建设甬舟高速复线好思房至戚家山段,快速推进通苏嘉甬铁路、甬舟铁路、杭甬高速复线三期、甬台温高速改扩建等项目。加强东西部协作、山海协作、对口支援和对口合作。

  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健全与国际接轨的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立境外人才工作、居留和出入境绿色通道,提升出入境、教育、医疗、支付等国际化便利化水平,加快建设一批国际社区、国际商圈。完善境外投资服务与合规体系,引导和支持企业合理开展产业链供应链全球布局,完善海外利益和投资风险防控保护机制。持续深化科技、教育、人文、生态、青年等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举办“东亚文化之都”十周年纪念活动,办好大阪世博会宁波日活动,扩大友城“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