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温暖的冬日阳光下,山西省的自然风光如诗如画,吸引着市民纷纷走出家门,享受大自然的恩赐。在汾河公园里,市民们结伴而行,尽情享受着温暖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而在公园两侧的自行车专用道上,骑行团队悠然穿梭,欣赏着沿途的美景。抬头可见“天空蓝”,低头则映入眼帘的是“碧水清”,放眼望去,满眼尽是“生态绿”。
2024年,山西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收,圆满完成年度各项约束性指标,努力将生态环境保护的优异答卷书写在这片碧水蓝天下。
蓝天、碧水、净土,已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硬指标。在过去一年中,山西省持续坚持以高水平的环境保护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与依法治污相结合,稳步推进环境改善。
全省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31,同比下降3.8%,实现了连续七年的下降;94个国考监测断面全部达到Ⅳ类及其以上水质;2024年,全省受污染耕地实现100%采取安全利用措施。
针对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我省制定并落实了《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统筹推进产业体系、能源结构、交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污染治理。多项超低排放改造工作基本完成,尤其是在焦化、水泥和长流程钢铁企业的改造上。
我们积极推动煤电行业的污染深度治理,出台了汾河谷地的污染治理措施,并建立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确保了统一的治理标准、监测预警和执法监管。
截至2024年,全省优良天数比例达到了74.2%,同比增加了2.9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降至36微克/立方米,比2023年再降1微克,而PM10的平均浓度首次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
水污染治理则是我省的一大重点。深入推动入河排污口的“查、测、溯、治”行动,组织省内和市级的核查和交叉检查,将2024年度的工业园区水污染问题排查整治专项行动落实到位,强化了工业废水治理的提档升级。
我省还持续开展黑臭水体的专项整治,推动再生水的循环利用。到2024年,优良水体比例将达到93.6%,持续超过全国的中等水准,朔州市桑干河也获得了全国美丽河湖的优秀案例称号。
在土壤污染的防治方面,我省强化源头管控,通过推进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严格建设用地准入,以有效保障重点建设用地的安全利用。我们还加强农村环境整改治理,完成179个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的管控率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
对于地下水污染的防治和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我省已完成重点区域的划定,制定实施了固态废料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方案,积极推动黄河流域的“清废行动”和“无废城市”的建设。
作为汾河的第三大支流,浍河穿过侯马境内,这条“母亲河”流经侯马市多个乡镇与村庄。侯马市政通污水处理厂处理市区的全部生活垃圾污水,尾水经过人工湿地净化后,最终排入浍河,确保浍河达到稳定的水质标准,这也为“一泓清水入黄河”的生态保护工程提供了有力支持。
我省不仅是黄河中游的重要省份,也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水平发展的重任担当者。汾河作为我省内最大的河流,承担着与黄河的流域生态责任,实施“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及黄河干流流经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将治污、调水、清淤、增湿、绿岸五大功能统一实施。
285个子工程相继开工,完工率达到了61.1%。到2024年,黄河干流山西段的水质连续三年稳定达到Ⅱ类,汾河入黄断面水质首次达到Ⅲ类优良水平,为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贡献了力量。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治理与修复的工作成为核心,旨在减少与消除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从而恢复与改善生态环境。鱼翔浅底、虫兽栖息,山水林田之间的和谐共处就是我们倡导的生存方式。
在持续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的同时,我省已逐步完善了生态环境法规标准体系,发布了新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区域标准。自动监测的乡镇站、工业园区站及重要入河排污口水质监测站的建设工作也在扎实推进。
通过“利剑斩污”行动,以及重大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的建设,我们热情参加全国碳市场交易,交易量达到了2372.49万吨。
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各种野生动物重新再回到这片土地。新的环境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增长,近30种植物和17种鸟类在我省重新获得了分布或记录。从昔日濒危的省鸟褐马鸡,已成为了三晋大地的新吉祥鸟,而华北豹种群更是位于全国首位。
如今,山西省在这片青山绿水中不断的提高生态底色,厚植生态优势,确保了人居环境的安全,捍卫着我们共同的自然家园。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