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在2023年7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全面总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科学阐述新形势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正确地处理的几个重大关系,系统部署全方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关键举措。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在习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突出位置,快速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2022年8月,习在辽宁锦州东湖森林公园实地察看生态环境时强调:“从历史长河来看,如果说我们这一代人能留给后人点什么,我看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最能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环境改善了,老百姓体会也最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习深刻指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
生态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在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具备极其重大地位: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项;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战;在到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等生态理念深入人心,深刻指导了美丽中国建设的行动实践。
生态环境得到根本好转。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的提高。新时代以来,全国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57%,全国城市重污染天数比例首次下降到1%以内;2022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升到86.5%,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到87.9%,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1.9%。
“双碳”政策取得良好效果。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自“双碳”政策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国成为全世界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超额完成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下降40%至45%的目标,累计减少排放二氧化碳58亿吨;建成全球顶级规模的碳市场和清洁发电体系,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装机容量超10亿千瓦;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推动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的实施方案和保障方案等。
大国生态责任有效承担。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主动承担环境治理义务,到推动构建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从打造绿色“一带一路”,到持续深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领域合作;从建立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专项资金,到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提升能力建设……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正不断彰显中国理念和中国担当,成为全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科学分析当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指出“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生态环境污染防治任务依然艰巨。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尽管我国环境污染的高发态势得到一定效果缓解,但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等明显问题依然存在,过度索取、肆意破坏的现象和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时有发生,导致一些地方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环境承载能力不断下降。正如习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
生态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待提升。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抓住生态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问题,科学管理、合理配置、有效节约和循环利用,彻底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才能大大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当前不顾资源环境的事还有不少,围湖造田、围海造地、过度养殖、过度捕捞、过度放牧等现象还某些特定的程度存在。空气、水、土壤、蓝天等自然资源用之不觉、失之难续。必须加快形成节约世界资源和保护自然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体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用最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工作形势依然严峻。我国作为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严重制约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三北”防护林工程取得很明显的成效,我国荒漠化、沙化土地治理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但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工作形势依然严峻,制约着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与人民幸福生活状况,影响美丽中国建设进程。必须充分认识防沙治沙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和不确定性,持续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和京津风沙源治理。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2020年1月在云南考察时,习特意到滇池调研。当看到清波荡漾、海鸥高飞时,强调:“滇池是镶嵌在昆明的一颗宝石,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再接再厉,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前进道路上,要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很明显的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打造美丽中国的底色。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使之成为美丽中国的底色。习2023年在江西考察时指出:“我很关注乡村振兴。但愿你们保护好自然生态,把传统村落风貌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坚持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把乡村建设得更美丽,让日子越过越开心、越幸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行动,实现全国行政村环境整改治理全覆盖,基本解决农村的垃圾、污水、厕所问题,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多维度协同控制、多领域共同治理、多部门合作联动,推进治污防污科学化与精准化。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深入推动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生态环境问题的本质还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推进全面绿色转型,形成节约世界资源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战略格局与生产生活方式,厚植高水平发展的绿色底色。习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发展方式层面,要全力构建绿色低碳的循环经济体系,推动产业体系调整,切实提高绿色化水平和低碳化程度;生活方式上,应开展全民绿色行动,倡导绿色消费,激发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
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能轻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要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支持、巧借山水、盘活资源,汇聚经济发展要素,活跃土地、自然山水、劳动力等要素,融入历史和文化要素,深入创造自然生态的经济价值。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统筹各领域资源,汇聚各方面力量,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积极探索适合区域内发挥生态优势的科学路径。同时要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交通条件保障、加强科学技术支撑等,为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提供充分的环境保障。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习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要统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保护修复,加强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协调和管理,着力培育健康稳定、功能完备的森林、草原、湿地、荒漠ECO。推进生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工作,实施好重要ECO保护和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开展好国土绿化行动,铸牢生态安全屏障,完善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全方面提升ECO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