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交通基础建设当前位置: 首页 > 欧宝娱乐在线平台 > 市政交通基础建设

中国环境企业出海:迎接机遇与挑战的马拉松之路

时间:2025-03-01 来源:市政交通基础建设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慢慢的变多的中国环境公司开始走出国门,寻找海外市场的新机遇。虽然这一趋势已逐渐显露,但多位环境企业家和行业分析师指出,目前中国环境企业的出海仍处于起步阶段,真正的考验和挑战才刚刚开始。

  最近召开的2025环境企业家媒体见面会,围绕“拓展环境产业增量市场,探寻海外新机遇”这一主题展开讨论。环境商会会长、清新环境总裁李其林在会上表示,中国的环境产业目前正面临重重困难,传统的基础设施市场已趋于饱和。预计今年生态环境工程类的投资将下降约30%。同时,技术转化的效率尚待提高,高端设备的国产化率仍旧低于50%,国际市场之间的竞争的加剧也迫使产业加速升级。

  尽管如此,近年来,中国环境企业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方面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中标的信息层出不穷。例如,北控水务成功中标塞尔维亚污水处理EPC项目,中信环境技术获得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项目的投标资格,清新环境则与东方电气集团国际合作有限公司联合签署了越南那阳二期电厂脱硫岛设备采购合同。这些都是中国环境企业在国际市场彰显实力的明证。

  李其林指出,现阶段环境企业的出海方式主要依赖于三种形式:供应商合作、投资建设及海外并购。虽然出海的热度在一直上升,但实际上,整体量仍有待提升,一些企业甚至已选择撤回,交了“学费”。

  作为较早进行国际化探索的北控水务,自2008年开始便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北控水务副总裁冒建华在会上分享了公司的出海历程,他强调,过去十多年间,该公司经历了三个阶段:2008至2016年以资本为主的收购,期间主要聚焦于发达国家,获得了一定收益;2019年以后则开始将技术和产品推向国际市场,目标是服务一些不发达地区,覆盖“一带一路”的国家。“从2017年起,我们开始在发达国家进行人才培训,同时引入国际专家到中国进行培训。我们大家都希望通过建立地方人才库,让本地人在本地市场发挥作用。”冒建华表示。

  中兰环保董事长葛芳对记者说道:“我们出海时非常有信心,坚决避免低价竞争。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在生活垃圾处理方面薄弱,我们第一步帮助对方建立规则和标准,再促成合作。”

  对于中国的环保企业而言,出海不仅是一个选择,更是一场必须面对的风险与挑战。益普索中国董事长兼CEO刘立丰在会上提到,全球市场对中国环境企业的存在十分欢迎。在当前,全球的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理念正在加速推动,并且许多国家在环境治理上的需求迫切,进一步为中国环境公司可以提供了契机。

  在东南亚多国,产业升级推动了环境治理的需求,印尼政府在2024年计划投资120亿美元建设100座污水处理厂;泰国也希望到2030年城市回收率达到50%;而东欧部分国家面临绿色转型的压力。刘立丰认为,这些都为中国环保企业出海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慢慢的变多的中国环保企业意识到向海外市场布局的重要性。青山研究院的评论认为,经过40多年发展,中国的环境企业技术水平迅速提升,尤其在水处理、固废处理和大气污染治理等领域已具备国际竞争力。这得益于中国完整的产业链和相对低廉的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企业能够在国际市场以较低价格提供高质量的环保产品和服务。在不少价格敏感市场,中国企业具备良好的竞争优势。

  此外,中国在工业数字化和物联网诸多领域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也为环境公司可以提供了更丰富的技术资源和市场场景。数字化手段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运营效率和管理流程,竞争力也因此增强。

  李其林指出,环境企业出海要尽量采用“协同出海”的策略,参与初期进入的企业,以产业链协同的方式逐步拓展市场。同时,环境商会应发挥非消极作用,带动企业与央企的合作,降低出海风险。清新环境在脱硫脱硝项目中,通常会跟随电建企业出海,这样做才能够有效规避风险。

  刘立丰也向企业提出了建议,强调应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合理投资。在出海的过程中,企业高层应具备长期主义的眼光,适时调整策略,确保在面对竞争与风险时,能够采取比较有效的应对措施。

  他表示:“中国环境企业要充分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行业习惯、竞争态势及产业链的配套情况。未来的出海之路,不再是短跑,而是持久的马拉松。唯有坚守长期主义,通过技术深耕、金融创新与本土融合,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综上所述,中国环境企业在全球市场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有效克服困难,掌握主动,将是他们未来发展的关键。出海不再是一次性的旅行,而是一段耐力与智慧的旅程,从中汲取经验,不断调整战略以应对一直在变化的国际市场,才能在新形势下创造更大的价值与影响。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