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人机拍摄视频中能够正常的看到,小象们有迫不及待扎进泥潭的,有几头从水塘边滑进去的,还有半推半就被其他小伙伴带节奏混进去的,一起跳进泥潭里花式翻滚玩得不亦乐乎,像极了小时候非要玩泥巴的我们。
“象孩子真皮”,“抢了大熊猫的风头”,“泥塘太小不够发挥”等各种趣味评论也层出不穷。
最近一两个月,“大象旅行团”登上热搜似乎已是家常便饭,大象小象的相关视频更是不断地刷屏着各大网络站点平台,这支队伍俨然成为了全民关注的旅行“天团”。
自去年3月以来,16头野生亚洲象离开“老家”云南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一路北上经普洱、红河州、峨山、玉溪等地,进入昆明,迁移近500公里,一路“逛吃”,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全民“追象”似乎已成为一种现象级的存在。很多小伙伴就像追剧一样,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今天象群又到了哪里,大象小象又发生了怎样的趣事。
就在全国人民“追象”追得乐此不疲的时候,你一定想不到,这群大象早已成了国际明星,在TikTok等海外平台上也火了。很多国外网友和我们一样,在TikTok上时时追更“断鼻家族”的最新动态。
关注打卡象群动态,已成为很多TikTok网友的每日必备项目,在Tik Tok上搜索#elephant、#China等关键词,“断鼻家族”的相关视频一抓一大把。
越南之声@truyenhinhvov分享在TikTok上的一条航拍视频引来了大量围观。视频中一只小象被三头大象围在中间席地酣睡,小象睡醒之后,甩鼻扭挣扎却逃不出“重围”,好几次踢到身旁的大象,憨态可掬,惹人发笑。
这条几十秒的视频截至目前收获了250万的播放量和16万的点赞,远超其平均只有几万播放量的其他视频。
在视频下方的评论区里,“好可爱”“真迷人啊”“我好想见一见大象”之类的留言更是此起彼伏。
不光是海外媒体,一众动物爱好者和中国文化爱好者,也都在积极追踪云南象群的去向。
热爱中国文化的老外@pandaorama,平时就喜欢在TikTok上发布解说中文和解读中国文化的相关视频,这次不光追了云南象群的热点,还趁机科普了一波:你看汉字“象”,像不像一只小象正扬起鼻子撒开腿?
在评论区,@pandaorama还和粉丝进行了一波关于象形文字的讨论和科普。
一名长期居住在中国的外国小哥@yiwantok,在TikTok分享了一条象群“横穿”公路的视频,并配文“你见过15头大象在城市里闲逛吗?”向网友们展示和解说着“大象旅行”的真实故事。
从这些视频里,TikTok网友们看到,象群离开保护区后过得轻松惬意,时而悠闲地在街道上散步,时而闯入农田和果园饱餐一顿,时而在水塘里舒舒服服泡澡。
看到这群庞然大物悠然自得地享受“假期”,TikTok网友直呼可爱和治愈。
一些看上瘾的TikTok小伙伴更是大呼看不够,强烈呼吁博主加快更新速度,并保持更新!
还有一些云南象“死忠粉”,更是在评论区里补充分享关于象群的其他消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嘛。
看到这么多的外国网友喜欢和关注云南象,乌鸦感到很高兴,但让乌鸦感到更为欣慰的是,有相当一部分TikTok网友,注意到了在这次象群出走事件当中,中国政府做出的种种努力。
有TikTok网友了解到大象一路北行,途经密林、农田、村落和城市,破坏了当地的田地和民居,造成不少财产损失,所以呼吁中国人民不要因此伤害这些大象。
为了保障它们的生活,大象所到之处有关方面都为其准备了食物,一路投喂,还通过投食来引诱象群返回家园;与此同时,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它们的安全和行进路线,相关各地还疏散了沿途民众、封闭了相关街区,为大象让路。
虽说这些大象至今仍在漫无目的地迁移,但也处在人类的“监护”之下,有关部门也一直在使用无人机对象群的踪迹进行追踪,并对它们提供实时的帮助。
“大象旅行团”一路受到中国政府和人民优待,这不光折射了中国全社会极高的动物保护意识,也传递了一种态度:保护野生动物,中国一直都在行动。
而除了看见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大象的保护意识,还有TikTok网友道出了中国政府长期以来为动物生态保护和大象栖息地改善所做出的努力。
这位网友说的情况是属实的,过去几十年里,我国对象群进行了严格的保护,我国亚洲象种群的数量也一直在增加。
那么有人问了,既然中国政府为保护象群做出了这么多的努力,那大象还为何还要出走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正是因为近几十年我国对象群的严格保护,使种群数量逐步扩大,才会出现亚洲象“离家”出走事件。
二是伴随着种群的扩大,必须有庞大的栖息地容纳其生存。一旦大象数量超出了栖息地的容纳范围,它们就会扩散出去,只是这个象群走得更远一些。
其实从国际上看,亚洲象远距离迁移是普遍现象。印度的亚洲象就曾迁移到孟加拉国、尼泊尔和不丹等国,甚至抵达远在东南亚的缅甸。
我国的亚洲象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普洱及临沧,本次北迁的亚洲象,就来自于以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片区为核心的亚洲象分布区。
这个地方的亚洲象也一直有迁移扩散的习性。1995年至今已先后有30多头亚洲象向北扩散至普洱市思茅区,2005年又有13头向西扩散至澜沧县,去年以来一个象群家族又自勐养南下进入勐仑,目前停留在版纳植物园附近。
亚洲象的活动范围在朝着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逐步扩大,但因为这次象群北迁的距离远了一些,再加上网络较原来更为发达,因此引起了全社会更广泛的关注。
如果留意就会发现,我国这种有记载的更为频繁的象群迁徙活动,发生在1995年之后。
这是因为,近年来我国对亚洲象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西双版纳内野生亚洲象的数量开始飞速增加,大象的数量已超越了栖息地的容纳范围,已经“住不下”了。
来自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50年来野生亚洲象的种群数量增长了1倍:从20世纪60年代的146头、80年代的193头,发展到现在的300头左右。
其分布范围也从80年代的3个县(市)扩大到目前的9个县(区、市),并且还呈继续扩大的态势。
亚洲象是热带森林ECO保护的旗舰物种,同时也是濒危物种,更是我国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几十年来我国为保护亚洲象不遗余力地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工作。
从栖息地保护与管理到巡护与监测,从种源繁育基地建设到野外收容救护再到打击非法盗猎等等等等。
来自云南省林草局的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由于保护力度不断加大,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到2016年已高达97.02%,比1983年提高了8%左右,比1958年建区时更是提高了10%至15%。
因此有专家分析,因为亚洲象主要食用野芭蕉、粽叶芦等林下植物,森林覆盖率的上升,使林下植物减少,转而逐步演替为不可食用的木本植物。
由于食物的缺少和象群数量增加,“象多蕉少”的现状使象群被迫到保护区外取食,再加上近年来人们对亚洲象保护意识逐渐加强,亚洲象逐渐减小对人的恐惧,更加频繁走出保护区吃农作物。
其实也不难理解,毕竟有能轻松获取的高能量食物,谁还愿意花费大量时间觅食呢?
野象“进村入户”成为常态,那如何在保护野生亚洲象的同时,又保障群众人身安全呢?
为了解决这一个问题,政府干脆在亚洲象活动频繁的区域,建起了一个“大象食堂”。
自2018年起,云南省普洱市当地林草部门在亚洲象活动频繁的区域,规划了4000余亩食物源基地,鼓励农户分时段、分季节种植亚洲象喜食的芭蕉、玉米、棕叶芦等,每亩补助200元。
在食物短缺季节,亚洲象在“大象食堂”得到了重要补给,象群进村取食频率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降低。
虽说大象进村的频率更低了,但是对周围的村庄仍有一定的破坏性。但是别担心,我们政府给大象可都是“上了保险”的。
目前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已覆盖云南全省,虽然是商业保险模式,但是由政府全额出资投保,野生动物给群众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将会对居民进行补偿。
为保护居民,同时也为了保护大象,西双版纳州还在2018年建立了亚洲象监测预警中心。
只要一监测到野象的踪迹,工作人员就会第一时间将预警信息通过手机发布到相关平台,提醒周边群众注意防范。
除了建立亚洲象监测预警中心,西双版纳野象谷还建立了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在这里,有一群救助和照料亚洲象的“象爸爸”。
他们终日与象为伴,记录下它们的每一个成长瞬间,尤其是2015年被救助到这里的野象“羊妞”,多的时候,受到4位专职“象爸爸”的精心照料。
近年来,该中心不光开展亚洲象人工繁育研究,还热情参加亚洲象的救助、救护及收容救治等工作,对其进行护理饲养,并每天坚持野化生存训练,让其逐渐适应野外生存环境。
这次“大象旅行团”北上的偶然事件,“一不小心”带出了亚洲象出走背后的这些暖心又治愈的“中国故事”,让中外网友进一步了解到了中国在生态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让我们收获了许许多多的正向反馈。
但这一切还仅仅是故事的开头,更为精彩的野生动物保护故事,中国还将继续书写。
中国环境报:亚洲象“出圈”表达了哪些诉求,该如何回应新京报:“旅行大象”在中国 百万TikTok网友在线“追象”新华网:野生亚洲象,我们大家都知道多少?——探秘北迁象群的“家”和“家人们”中国青年网:【跟着大象看生态】大象食堂“约饭”记